导读: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。中医学中有很多专属名词,那么你知道中医上说的邪气和正气分别指什么吗?邪气和正气哪个厉害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中医上说的“邪气”和“正气”分别指什么
“气”是中医学上特有的术语,在人体中分为“邪气”和“正气”两种。“邪气”能引发疾病,包括外感六淫、疫疠,内伤七情、饮食、劳逸,以及外伤、虫兽伤等,只有在两气平衡的状态下,身体才达到健康。
中医学所论的“正气”内涵相当广泛而丰富,仅就发病机理而言,正气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、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功能活动、抗病能力、康复能力,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、调控能力之总称。
正气又简称为“正”。中医发病学认为内脏功能正常、正气旺盛、气血充盈,病邪难以侵入,疾病无从发生。即使邪气侵袭人体,正气即起来抗邪,若正气强盛,则病邪难以侵入,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,一般不易发病,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。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,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,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。当正气不足,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,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,正气无力抗邪,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,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,及时调节紊乱的功能活动,于是发生疾病。
邪气简称为“邪”,又称为“虚邪”、病邪等,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。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,在一定的条件下,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。
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时所应用的法则有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八法,概括为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。疾病的发生与正气的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,扶正不能忽视祛邪,因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,故前人有“正足邪自去”,“邪去正自安”之说。
邪气和正气哪个厉害
黄帝内经有句话叫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调和均匀充沛,那么病邪就不会侵犯人体,不至生病。
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邪气能够在人体内存在,必然有身体亏虚的一方面,也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影响。
有一个成语叫趁虚而入,大概也说的是这个意思,也就是说所有的病症,几乎都是有虚损的因素在内。
这如同一个人经常上火,必定有阴虚阴液亏损的内因;或者说一个人经常湿气重,必定有阳气虚脾胃亏虚的内因。
道理在于,阴液亏虚不能制阳,导致阳亢经常产生上火的现象;如果脾胃虚、阳气虚,不能运化水湿痰湿,导致湿邪反复发作,诸如此类,不枚胜举。
因此有时候,降火的重点在于滋阴,祛湿的重点在于健脾胃,这是治病求本,固护正气的思维。
因此,黄帝内经也有大量关于正气邪气的描述,说正气是用于护卫身体健康的,邪气是外因,是导致身体发病的外部因素;正气起主导作用,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病证。
邪气包括大自然里面的风寒暑湿燥火等,也包括身体内气滞血瘀痰湿等病邪,凡此种种,必定有脏腑亏虚,气血阴阳亏虚的内部原因,导致邪气不能正常代谢驱除。
就如同年轻人,脏腑精气充盈,自然很少病痛,而老年人脏腑日渐虚衰,必定各种病邪趁虚而入,导致各种杂症重生。
因此,很多中医的有名方药,在治病的同时,都是补虚扶正驱邪同用,时时注意顾护正气。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中医上说的邪气和正气分别指什么,邪气和正气哪个厉害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相关拓展
中医界为什么有杏林之称_杏林指代的是什么
导读:中医学,是在中国古代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,不断积累,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...